厦门市公私合作(PPP)模式专题培训班成功举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配合推进我市公私合作(PPP)模式试点改革工作,2014年5月23日,由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财政局主办,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承办的“厦门市公私合作(PPP)模式专题培训班”于厦门人民会堂成功举办,来自市各党政机关、市直部门、市属国企、在厦金融机构等500余人参加培训学习。
23日上午,主持人首先简要介绍PPP模式的概念,明晰举办本期培训班的目的在于普及PPP模式的基本知识,提高各级各部门对PPP模式的基本内涵、政策背景、意义及要求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了解国内外PPP模式的经典案例与操作实务,拓宽视野、统一思想,加快推进我市PPP模式的先行先试,破解投融资难题,提高公益项目的科学性与综合效益。
随后,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所长讲授主题为《PPP模式与改革创新》的课程,贾康所长首先从政府、公众、企业等不同认知角度谈PPP的重要作用、政策背景以及改革创新中的示范意义,他指出,政府与企业合作首先表现出的是投融资模式和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在创新中把中国实践中的PPP转化为既符合现实需要又具有可持续性的公私合作模式。通过PPP机制的创新,才可以真正有效的使新型城镇化发挥其作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和发展引擎的应有作用。PPP机制创新应充分肯定其正面效应,PPP的切入与中国走向现代化,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形成生产力战略决策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支撑我们更好应对资源环境形成的挑战以及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更好的在人文主义立场上推进中国各种积极的要素对冲下行力量。
政府应充分重视在PPP的概念下,合理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理顺地方政府财政,积极的考虑中国PPP在地方债的增量和存量由社会和民间资本替代,实现与民间资本的良性互动与提供更有价值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全面推进改革,按照现代国家治理要求,充分释放政府本身财力之外的潜力。
接着,通过北京地铁四号线、泉州刺桐大桥、丹佛机场、台北101建设案例的分享,他指出,PPP讲的是法制,透明度,政府和企业之间按照签契约方式合作,守规矩,共担风险,寻求共赢,这都是促进更和谐、更有效的应对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焦虑,更好的化解中等收入陷阱潜在威胁的正能量。
23日下午,两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分别为大家解读PPP模式应用案例,首先授课的是苏州科赛城镇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江赛,江总裁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等一系列运营项目分析了如何把PPP运用在新型城镇化里,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优势,透彻分析了PPP的核心与本质,他指出,首先要完善前期运营、区域开发、招商建设三个环节,在规划中做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与就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统一,同时要综合利用政务、法务、商务、金融和群众五种语言,以及盘活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加上产业导入以平衡投入与支出。
第二场案例分享中,北京首创集团副总经理吴礼顺首先对PPP理论与实践经验做总结,并重点介绍了北京地铁四号线PPP项目运作。他指出,在PPP实践中,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合理的职责分工,可行的盈利模式,完善的监管机制,有效的组织运作来保证实施效果。北京地铁4号线PPP项目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第一个正式批复实施的特许经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利用外资、引入私营部门运作的地铁项目。4号线采用PPP融资,引入社会投资者,有效缓解了当时北京市政府投资压力,实现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资和运营市场主体多元化突破,形成同业激励,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提升。项目以《特许经营协议》为核心,有效构建了项目利益风险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公共利益的多方共赢,同时实现良好的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传统模式而言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
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通过本次培训活动又一次发挥了作为辅助政府制定金融政策智库的重要作用,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继续为美丽厦门与两岸金融中心人才建设而服务!